产品展示

赛车文化在中国,年轻车手如何杀出重围?

 20170523163253.jpg

张大胜只是众多中国车手的一个缩影。两天的比赛里,另外三名中国选手袁波(建发车队)、崔岳(捷成车队)、包金龙(正通汽车车队)的排名一直与张大胜“难分难舍”。这些年轻车手们接连刷新全场最快圈速,表现果敢。如张大胜所说:“这次的排位赛中,就有很多年轻车手的水平非常接近,杯赛的含金量也在逐年提升。”
选择赛车,源于两代人的热爱
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爱上了赛车并选择了赛车手这一职业时,张大胜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同是赛车手的父亲在九十年代初就参加过汽车拉力赛,小时候大胜常常被父亲带着去开卡丁车。在父亲的带领下,他对赛车的热爱开始萌芽。
“我从10岁开始钻研技术,为之后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在2002年至2003年的时候,张大胜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有赛车场的地方来进行练习,而家乡山西太原没有赛车场,当时的他想尽了各种办法转学去了广东东莞。在那他寄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每天都有机会练习赛车。
“在我事业的前期阶段,家人会给我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让我去参加比赛。但是在后期,就需要自己去想办法成为一名职业的赛车手,依靠这一职业去求生存了。”在采访中,张大胜这样描述家人对自己的支持。

烧钱的赛车之路
在赛车比赛中跑出成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车手经常还要在赛外花时间寻找赞助。张大胜的赛车晋级之路从卡丁车开始,之后再跑 更加烧钱 的方程式,一次比赛的冠军使他获得了中汽联提供的免费开方程式的机会,但这只是省下了一笔比赛的钱——“ 比赛还会有别的花费, 比如机票和住宿,比赛前的练车也要按照小时数来计费。还有车辆的维护,即使在不撞车的情况下,换新胎也是笔不小的费用。如果你撞了车,修车的钱是10万起步。 ”
为了节省费用,张大胜很多时候都跟机械师住在一起,直到拿到德国大众汽车的奖学金,才有后来参加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的机会——“2011年底我在马来西亚练车,无意间我看到有一位负责保时捷赛车运动的经理正在赛道上,我就主动过去跟他说,‘我想跑保时捷,你可以给我一个进入经销商车队的机会吗’。他说,‘行’,然后给了我一个联系方式。”
在保时捷中国青年车队,张大胜从第一年“抱着学习的心态”到慢慢感受到压力——“我想要跑得更快,毕竟车队给我投入了很多”。从2012年参赛到现在,他的成绩逐年提升, 先后获得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总成绩第七(2012年)、第八(2013年)、第六名(2014年)、第五名(2016年)。来自品牌和教练的多方面支持让张大胜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赛车上。
近几年,参赛车手更加多元化,除了年轻的中国车手们,来自亚洲、欧洲各地以及泛太平洋地区,包括新西兰、奥地利、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等地区经验丰富的专业车手都展示了自己的勃勃雄心。竞争激烈的新赛季,张大胜希望自己可以 “拿到年度前三名” ,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他同时说:“我将尽我所能,在每场比赛中去争取更多的机会。”
赛车文化在中国
车企赞助体育赛事的热衷从未停止,哈弗征战环塔,吉利赞助马拉松、丰田携国家击剑队出征里约奥运,包括英菲尼迪赞助竞技类真人秀《极速前进》……车企们都希望竞技精神能够引发观众对汽车文化的共鸣,从而增加品牌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赛事营销本质就是品牌的文化营销。
而作为超豪华品牌,保时捷对赛车文化更加热衷,在全球几大洲均设立了赛事,其中就包括面向亚太地区的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比赛(保时捷“单一车型”赛事成员),在2003年首次开赛后从未中断。保时捷希望借助卡雷拉杯传递的是品牌“渴望挑战、追求完美”的运动体验与创新精神。但在中国,更加普遍的情况是:跑车赛事和赛车手都存在一个赞助不足的现实。
张大胜曾说过自己的“小目标”——“ 成为中国第一个跑F1的人” 。当记者提到这个小目标时,他有些苦涩地回答道:“这个目标可能是所有职业赛车手从小就有的梦想。 这非常具有挑战性, 但也与中国现在赛车本身发展的状况、赛车文化的形成有关联的。首先,现在国内与国际赛车接轨的程度有限,国内赛车运动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此。其次,国内缺少更多的赞助商来支持赛车。如果都具备的话,中国F1赛车手脱颖而出的机会就更大。”
一位赛车手的天赋和坚持需要浓厚、积极的赛车文化作为土壤,如果有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愿意赞助赛车,也许提到汽车文化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只想到“堵车”和“加塞”了。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常州杰丰资产管理有限 2002-2014 技术支持:常州杰丰资产管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