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持续的“猪周期”里,就连“养猪大王”温氏股份都毫无招架之力。2017年公司业绩同比几近腰斩至67亿元。
这和市场供需关系有关。2016年生猪行情达到巅峰,养猪企业和个人都赚得盆满钵丰,国内生猪养殖规模陡增,从去年开始生猪出栏量剧增和叠加固有的“猪周期效应”,导致猪价跌至近十年最低位。
最近几年来,温氏股份试图通过投资业务来平抑风险,布局旗下温氏投资来搭建自己的“金融体系”。不过,从日前发布的2017年年报来看,温氏股份股票收益仅1.83亿元,基金和期货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业绩“掉膘”仍碾压同行
在“猪周期”趋势明显的2017年里,国内各大养猪企业业绩均较为低迷,但从营收规模和净利润两项指标来看,温氏股份仍处于龙头地位。
2017年年报显示,温氏股份(300498.SZ)营收556.57亿元,归属净利润为67.5亿元,同比2016年分别下滑6.23%和42.74%。
不仅温氏股份业绩处于低谷,去年国内养猪行业10多家上市公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状况。
雏鹰农牧(002477.SZ)去年实现营收56.98亿元,同比上年下滑6.44%,实现扣非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滑154.81%。
正邦科技(002157.SZ)去年营收20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96%,扣非净利5.25亿元,同比下降46%。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在猪周期影响下,能养猪卖猪还正向增长的,恐怕只有位于河南南阳的牧原股份(002714.SZ)了。
2017年,牧原股份实现营收100.42亿元,同比增加79.14%,实现扣非净利润23.66亿元,同比增加2.94%。
为什么唯独牧原股份还能赚钱呢?这是由其经营模式决定的。
与温氏股份对比,牧原股份从原料采购一路延伸到屠宰等环节,相当于持有重资产养猪,而温氏股份采用轻资产运营,利用“公司+农户”扩张规模,这使得二者在业绩上有了很大差异。
去年,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904.17万头,同比增长11.18%,位居行业第一;牧原股份出栏生猪723.74万头,同比增长132.42%。
相比之下,温氏股份倒是可以轻松赚钱,轻资产模式获得的收益,即便在猪价下行时仍能碾压同行。
投资业务布局已成雏形
除了最近几年来布局下游,温氏股份也将投资作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来做,一方面便于应对企业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平抑产业周期性波动。
母公司温氏股份确实对投资业务比较倾心,在2016年末,温氏股份就拟以3.8亿元自有资金增资子公司温氏投资,温氏投资注册资本增至5亿元。
背靠大树,温氏投资的资本运作却一贯谨慎,温氏投资投资总监罗月庭曾对外表示,公司投资的股份都不超过5%。
如果要看投资收益,还是比较可观,兴业证券在2016年一份研报里预测,温氏投资的年回报率保守估计在30%以上。
别看温氏投资是个投资操盘新手,其实手法已经相当老道,它也十分注重早期参投企业。
比如,早期参股的起步股份(603557.SH),去年8月顺利上市,上市当天,温氏投资就赚了10倍收益。
温氏投资早前参股的盈趣科技、华夏航空和宏川智慧,在今年前三个月内陆续挂牌上市,尚有参股的多家公司正在IPO排队。
迄今为止,温氏投资投入资金最多、持股最多的项目应该是参与中粮资本混改,去年,温氏投资出资10亿元获得中粮资本5.144%股权,今年4月,公司拟将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中原特钢(002423.SZ),以实现更好的退出通道。
综合来看,温氏投资的标的涉及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以及地方农商行等,截至去年底,温氏投资的资管项目120个,资金规模87亿元,形成可媲美主业的投资布局。
不过,温氏投资具体收益多少,温氏股份并未在年报中体现出来,唯一可知的是,起步股份曾披露温氏投资2015年净利润为2.61亿元。
如果从纯财务投资方面来看,温氏股份投资收益并不太好,去年,温氏股份拿出48.19亿元炒股票、买卖基金和期货,这笔钱相当于2016年扣非净利的4成。
2017年,温氏股份除了股票投资获得收益1.83亿元外,基金累计投资收益亏损4264万元,期货亏损568万元。
当然,温氏投资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2012年,温氏投资参股福建东亚水产,后者深涉多起诉讼,估计此前雄心勃勃的IPO也搁浅了。
温氏投资与东亚水产曾经签有回购款项,不过,斑马消费在去年年报里并没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