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推荐股票行为转战社交软件,一些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前不久,微信安全团队发布了规范微信个人账号发布投资建议及“荐股”相关服务信息的公告,对一些违规群组进行处理。其实,此类“荐股”微信群组或多或少都有欺诈之嫌。在推荐股票渠道越来越多、猫腻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股民的权益会受到哪些影响?又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业内专家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 刘俊海
《法制日报》记者 杜 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 刘小玉
记者:过去,通过电视节目或电话、手机短信推荐股票的行为比较常见;如今,随着社交软件的使用覆盖面越来越广,一些人开始借助社交软件推荐股票。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推荐股票背后往往藏着一些陷阱。此类荐股行为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刘俊海: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侵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扰乱了资本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可预期度,同时也影响了诚实守信的资本市场秩序。荐股人利用投资者盲目跟进的心理,有可能暗中从事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比如,荐股人有时向投资者推荐买某公司的股票,股民赶紧买一把,交易量增加后,股票价格就上来了,这相当于是股民给抬高上去的,而荐股人马上高价抛出,等于股民帮忙挣钱。这些情况对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危害的。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以往的推荐股票行为还是现在的通过社交软件荐股,其中可能存在的欺诈和危害都被曝光过,有关部门也曾进行治理,但问题在于,此类行为为何频频出现?
刘俊海:类似荐股行为的存在,原因在于有市场和用户,总有投资者喜欢采取走捷径的方式赚快钱,但最终占小便宜吃大亏。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社交软件里的“朋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什么有的人会深信不疑?荐股人非法荐股固然违反有关规定,但也与有的投资者不理性和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此外,从监管环节来说,还有漏洞和盲区。通过社交软件荐股涉及到资本市场里虚假、误导的信息传播制作和蔓延,应该说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记者:对于已经投资股票的人包括准备购买股票的人,面对复杂的市场信息,应该如何识破网络荐股骗局?
刘俊海:首先,推荐股票这件事情本身就得打个问号。如果推荐的信息是真实的,那么投资者不需要听他荐股,只需要看公司的年报、中报、财报就行了;如果推荐的信息是虚假的,就更不应该相信;如果是真实的但又属于不能公开的信息,那更是违法传播内幕信息的行为。所以,对于荐股来说,不管是属于以上三种情形之中的哪一个,投资者都是不需要的。投资者相信荐股的结果,要么是投资者倒霉吃亏,要么是投资者被拉着一起违法违规。
所以,我认为投资者一定要仔细辨别社交软件发布的相关信息,希望投资者明明白白看广告,明明白白看股票,远离荐股。投资者应多看正规媒体发布的研究报告,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研究所下属报告都可以看,但是对社交软件的荐股信息,需要保持警惕。
记者:微信安全中心列举出荐股类欺诈的一些常见手段,例如推销“荐股软件”“荐股平台”,以免费使用的方式拉客户,随后以升级等各种名义诱骗投资人购买软件或充值,以便享受“荐股服务”;设立所谓“牛股”“黑马行情”等预测类公共账号吸引关注,或在各种社交群组利用这种噱头,通过所谓的“专家”“老师”指导,赚取高额“服务费”,如分红或月费年费等。投资者一旦发现被荐股行为欺骗后,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刘俊海:如果能够证明自己购买股票的行为和非法荐股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可以将损失作为要求损害赔偿的一个事实依据,并要求非法荐股的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荐股人的行为本质是侵权行为,误导了投资者,导致投资者遭受财产损害。
我们要区分是在什么情况下推荐股票的,如果投资者是被动受到欺诈、受到误导、受到胁迫,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获得赔偿;如果投资者主动先打听消息,那么遭受损失只能自担风险。另外,投资者在维权时要注意保全证据。如果能够跟与推荐股票的人以某种方式和解,也是一个办法。
记者:据微信安全中心的提示,遇到此类情况,投资人可以通过微信软件的投诉渠道对涉嫌诈骗的行为进行举报。不过,这仅仅是微信这一社交软件内部的投诉机制。对于形形色色的推荐股票的行为,如何从源头上治理?
刘俊海: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很重要。首先,社交软件平台应该采取措施,比如设计关键词,凡是涉及荐股信息的可以采取屏蔽措施。特别是对于有若干人以上投诉的群组或者公号,可以将其关停。我认为,网络平台这么做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可以进一步净化网络氛围。此外,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出手进一步清理和整治这种通过社交软件推荐股票的行为,运用多种处罚手段,比如罚款、纳入失信黑名单等。
下一篇:忘掉成本,但是不要假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