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小时在沙滩上浏览研究报告的评论,寻找便宜的股票。”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人生的最后40年都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通过远离华尔街的喧嚣和匆忙来保持自己投资的独立性。
作为一名逆向投资者,邓普顿一直认为,实现最佳收益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专注于寻找廉价股票。
“又好又便宜”的股票,是不是很难找到?有的时候,确实如此。
鲍无可从2014年6月起担任景顺长城能源基建基金经理,在5年的基金经理生涯当中,他管理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基金任职回报为158.75%,年化回报达到20.94%,在数据统计的同类基金排名前6%。在业内,很多人对鲍无可的评价是“很认同他的选股方法”。
但鲍无可也常会面临买不到理想股票的困境。在过去5年基金投资生涯中,他管理的基金只有4个季度仓位在80%以上,而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他几乎一直维持着60%左右的最低仓位。三年的漫漫熊途,能够一直抵挡市场的诱惑用最低仓位扛过来的基金经理,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
因为在鲍无可看来,“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不让投资者亏钱”,这是投资的基础。鲍无可希望自己管理的组合始终处于一个安全边际较高的状态,争取为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定的回报,这样“尽量为任何时点申购进场的客户都赚到钱,避免或降低回撤”。
对于选股,他自己认为很简单,找最强的公司,在便宜的时候买入。
“高房价”背景下只买便宜的股票
《陆家嘴》:今年以来市场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年初大涨了一波之后,市场又迎来了一波调整,今年以来你是如何操作的?
鲍无可:我做投资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发现一些股票挺便宜的。
但在宏观经济层面,我还是比较谨慎。在我看来,房地产是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大问题。第一,房价高,今年一线城市的房价的上涨虽然限制住了,但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的房价都还在上涨。
第二,中国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太大了,中国每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已经达到17亿平方米,这是需要谨慎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对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投资也较为谨慎。但是反过来看,也有一些股票是有机会的,比如医药类或者跟必需消费品相关的行业和公司。
我在今年买入了一些药房股、超市公司,这些行业的需求是稳定的,只要龙头公司能够一直保持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份额持续扩张,股价还是会上涨的。即使发生了一些我们担心的事情,这些公司由于现金流好、需求稳定,在整体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它们也会是最强壮的。
《陆家嘴》:你对接下来的A股市场是如何判断的?
鲍无可:基于宏观面的考量,我现在仍然维持比较低的仓位,我认为市场总体还是会趋于稳定,国家还会出现一些逆周期的政策,所以还是要从长期的角度进行把握。比如,今年一季度社融增速非常厉害,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出现了信用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到了某个比较关键的点,也就是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了。
《陆家嘴》: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市场中还会有哪些投资机会?
鲍无可:我认为应该从一些与宏观经济相关度低的行业中去寻找投资机会。这些行业不需要有很快的增长速度,但需要包含几方面的要素:第一,很强的现金流;第二,需求稳定;第三,经营得很好。如果符合这三个要素,我认为这种资产是可以长期持有的,但是A股这样的优质资产并不多。
在150家优质公司中等待“捡便宜”的机会
《陆家嘴》:业内很多人对你的评价是“很认可你的选股方法”,从你过去的持仓数据看,你总能买到便宜又好的股票,请你谈谈你是如何选股的?你买入股票的标准是什么?
鲍无可:我的选股特点就要找强的公司。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各个行业里面最强的公司拉出来,我也不指望自己能从A股和港股通4000多家里面挖到大黑马或者或者别人找不到的好公司,我认为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
在我看来,要找到“从0做到1”的公司很难,但是找到“从1做到10”或者“从10做到100”的公司,这个概率是很高的,我们就想找到这种公司,但这种公司也不多,整个市场中能进入我们选股范畴的也就150家左右。
《陆家嘴》:这150家公司有什么特征?
鲍无可:第一种公司的特点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行业当中(不受政策限制的市场),我们会选取行业当中的第一名或者第二名,而且市场份额处于提升过程当中的公司。
第二种则是有天然垄断优势、有壁垒的公司,不管它的垄断优势是怎么来的,公司能够从中稳定持续地创造价值并与股东分享,这种公司也值得买入。
在A股和港股通4000多家公司当中,这两类公司大概只有150家左右,非常稀缺。
《陆家嘴》:这种公司一般估值不太便宜,你对估值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鲍无可:对,所以这150家公司我们并不是都会买入,但我们会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动态跟踪。我们会做估值模型,分析这150家公司的买入价、卖出价,对于股价在买入价附近的公司我们才会做出买入的决定,这样的公司基本就是又强又便宜的公司。
《陆家嘴》:“又强又便宜”的股票,这种机会会不会很少呢?
鲍无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市场有时候就是会错误定价,有一堆人会在便宜的价格卖出,这时候就是买入的机会,其实A股出现这种机会的时候并不少。
比如在我刚接手基金的时候买入的一只汽车股,当时公司股价跌到了1倍净资产附近,而股息率有11%,这就是送钱的机会,A股不缺这种机会。
还有一次我买了一个著名的成长股,当时它跌到了40倍PE附近,股东都在减持,但我在调研中发现,它是一个好公司,每年能维持40%左右的增长率,而40倍PE已经是它的历史最低水平,当时公司市值也只有200多亿元,那个时候我就大笔买入。
市场总会出现这种“捡便宜货”的时候,但也会出现另一个极端,把股价推到非常高的位置,在这种时候我们则会选择卖出。我也经常遇到卖出之后股价又涨了一大波的情况。但后面的上涨我是真的看不懂,也认为估值很离谱了,应该卖掉,到现在我还是这么想的。
比如券商股,我去年最底部之前买的券商股,涨了一倍之后卖掉了,但这时候A股的券商股还在疯涨,而且估值并不低,这种情况我是不会参与的,坚决卖掉。
所以,在市场当中,我们主要是赚两部分钱,一是公司本身创造价值的钱,第二就是市场波动的钱。我的投资收益更多还是来源自公司创造价值的钱。
“我喜欢稳稳当当的公司”
《陆家嘴》:你在投资中很看重估值,买得便宜很重要,为什么?
鲍无可:在我看来,估值是投资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喜欢从历史的维度去比较公司的估值。有些公司比如8倍PE看上去比较便宜,但是在历史上它曾经只有6倍PE,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为什么市场会给它这么低的估值,当时到底有没有错,如果没有错的话,那么对现在的估值就应该谨慎了,从8倍PE跌到6倍PE,就是30%的跌幅了,所以估值还是很重要的。
《陆家嘴》:但有的时候公司的估值跟基本面并不匹配,应该如何看待估值与基本面的关系?
鲍无可:对,公司质地跟估值是有一个匹配程度的,有一些公司就是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的。比如一些公司,“TO C”的业务,行业、商业模式、需求、公司管理都很好,这样的公司是给不了便宜的估值的。而有一些公司则是估值一直上不来,甚至还会有下滑的空间,因为行业本身就有天花板。第三种公司买入则主要是为了股息,这样的公司估值则是长期稳定的。所以,每个公司都像一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轨道里面波动。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就要分辨清楚,这家公司是在哪种轨道上运行,然后在轨道相对低点的时候买入,高点的时候卖出。
《陆家嘴》:你喜欢的公司属于哪一种?
鲍无可:如果一个公司所处的行业稳定增长,公司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公司管理者很优秀,同时现金流很强,资产负债率很低,在我看来就是难得的好公司。
我在投资中喜欢那些稳稳当当的公司,不需要借钱做生意,净负债率越低越好。这种公司更容易被市场认可,背后的道理就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法(DCF)。符合我上面提到条件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都非常强劲,而且很容易进行预测,对于公司未来的利润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种公司的“能见度”就很高。